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成癮」是由一個壞習慣開始?

    成癮(addiction)與壞習慣,兩者從字義看較為負面,究竟何謂成癮?而壞習慣又如何界定呢?很多專家都指出,癮」並非一朝一夕而形成的。「癮」是描述一種由人高頻率反覆從事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害的活動的一種強迫行為。「癮」這個詞常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過度的心理依賴,可以是生理,或心理,或二者同時具備的一種依賴症。

    當斷絕某人接觸使之成癮的精神藥物或某種物質時,我們稱之為脫癮(俗稱戒,往往會發生強烈的脫癮反應)。成癮通常和加量聯繫在一起。在生理學術語中,癮不一定和物質濫用聯繫在一起,因為這種癮的形式可以是由醫生處方用藥導致的。身體依賴不同於心理依賴,後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藥物的強迫性心理因素的需求,而前者的特點是對藥物計量的需要,且中止藥物使用後要防止發生脫癮反應。然而,身體依賴通常併發於藥物成癮和使用藥物治療。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指出,成癮是一種習慣性和強迫性的行為。現時有關診斷成癮行為,大都是以美國心理衛生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簡稱DSM-IV)來評定。

    許多西方前人的文獻對於「習慣」的看法如下:
1.        韋氏新國際字典,前身——美國辭典(N. Webster1828)英國牛津大辭典:「習慣」(habit)代表人類行為中較固定、常出現的行為,可能是不斷學習而來,但另一方面,也與體質、氣質等先天因素有關。
2.        邱兆宏(2002)綜合了不同學者如:Watson, J.B.(1919)Hull,C.(1943)Skinner B.F.(1940s)Wolpe, J.(1973)Maultsby, M.C.Jr.(1984)及柯永河(1994, 1997)指出:「習慣」是透過學習,將許多基本反射精密地依照某種特定順序排列組成之刺激與反應間穩定性連結,其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先天因素影響。
3.        對於習慣好壞與否,從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也有特別區分出以「習慣」為類別的診斷分類——「習慣與衝動障礙症」(habit and impulse disorders),其中包抱:病態賭博症、病態縱火症、病態偷竊症等等。簡單來說壞習慣少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反之,良好習慣少,壞習慣多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

    綜觀來說,成癮問題及壞習慣,從字義來看是負面的。以醫學角度看兩者之間徵狀,按倫敦大學精神病理學院教授Griffith Edwards’ Dependence Syndrome 1975指出的七種情況來評估包括:
(1)     失去自控能力(loss of control/impaired)
成癮問題及壞習慣同樣是失去自控能力,這形成了強迫或習慣性的行為,由於依附某個慾望,而令人不能自由。
(2)     強烈慾望(strong craving)
(3)     長時間依賴並影響其他生活(salience) 兩者同樣對某種行為及事物感到吸引,產生強烈慾望,如網路沉迷問題,先是由學習而得,長期使用成為壞習慣,甚至成癮因而影響學業、工作、家庭、身心功能的減弱。
(4)     縱有不良後果仍然繼續(negative consequence)
兩者同樣是一種伴隨耐受性、戒斷症狀因而造成一些社會性活動,如人際關係干擾的社會心理偏差行為,而且這種現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5)     耐受性(tolerance)
網路沉迷者不斷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同等量時間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效應。
(6)     脫癮徵狀(withdrawal)
若停止或減少重度的網路使用會導致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心理性肌肉運動不安現象、焦慮,不時的想網路此刻會發生什麼事,對上網不時存有某種幻想與夢境的症狀及因為上述症狀導致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運作上的損害,經由使用網路或其他線上服務會減緩或避免此徵候出現。
(7)     復發(relapse)
重複對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慾望,同時並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最後容易重回舊路。

    綜合來說,從字義、生理、心理及醫學角度來看,成癮問題指不停地做某事,而且愈做愈密,漸漸地失去了控制能力,久而久之產生嚴重後果,或許起初只是為了減低生活上的壓力、痛苦或問題,可惜這種方式並不能解決或處理生活上的壓力、痛苦或問題,這些不斷重複的不良行為,甚至不斷加深變得複雜,成為一個循環模式經常出現,不經不覺成為壞習慣,故此成癮問題是由一個壞習慣開始。

    當心,壞習慣可「成癮」!請不要活在自欺之中,人有許多的限制,容易失控,欠缺自制,我想減壓的良方,就是倚靠神,相信神。箴三5~6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聰明,在一切的事情上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企穩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証明他們沉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神。」(腓一27~28

一、同心站穩(腓一27)
  經文中的保羅雖然身在監獄中,但他的生命沒有因此而停下來,他仍然透過唔同的方法去鼓勵大家,在這段經文中保羅有好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就是行事為人要同基督的福音相稱,意思是要跟隨有關主耶穌所做、所教的一切,活出神國公民的身份。無論任何時候都要「企得穩」,關鍵在於大家要「同有一個心志」(V.27),(原文直譯「在一個靈裏」),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保羅提醒我們要一條心呀!但有心仲未夠,也要有行動,不怕付上代價。就好似剛剛過去的世界杯中每一位球員,都是一同拼命地為自己的國家奪取更多的獎牌為目標,而不會介意之前,付上過多少代價。

  保羅在這兩節經文中,共用了六個「你們」,我想他要強調的不是個人去做,而是我們每一個人一齊去努力,一同去面對。究竟我們如何同心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呢?從上文下理去看,這福音包括我們在生活中,持守合一和堅穩的見證,存謙卑的心彼此相顧,為主作見證,敢於去傳講有關主基督的事,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同心將所見所聞、所經歷的向身邊人分享,讓你的親友也可以得著福音的好處。當我們望一望身旁的弟兄姊妹,原來大家都是與你一同在這信仰路上齊心努力的伙伴,這令我想起今年傳栽部的生活佈道組。然而當我們願意同心堅守信仰時,或許會面對很多困難、挫折……,那時我們又如何面對呢?

二、無畏精神(腓一28)
  V.28的關鍵是無畏精神──凡事不怕驚嚇。保羅又提醒信徒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怕」,意即「讓自己被嚇倒」。保羅所講的驚嚇,如同受驚的野馬不斷地亂叫亂跳,驚惶失措,以致陣腳大亂。這些驚嚇是否令你不敢向前行?未開始就輸?這些驚嚇是家庭嗎?是健康嗎?是工作嗎?是讀書嗎?還是人際關係呢?有時我們不自覺地有一個假像,期望事事順利!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便問:「點解是我?神你豈不是與我一起,但為何這事偏偏發生在我身上!」又或者你不敢埋怨神、但感到失望、灰心,不想見人,不想見神,想收埋自己。V.28提醒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要讓自己被嚇倒,無畏任何的驚嚇,相信神的恩典夠用!這令我想起詩五十五22「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神永遠都是我們最大的靠山。記著,撒但最厲害的技倆就是驚嚇,令人陣腳大亂,不知所措,使人忘記神,離開主。但願我們彼此同心,互相扶持,不中撒但的詭計!並且在生活中時常倚靠神企穩陣腳。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選擇與人生   

        記得一次我與十四位學員一同參加成長小組,課堂開始首先是彼此自我介紹,或許是因為大家有點陌生,我感到氣氛有點拘謹!當視線轉向我時,我故意分享自己剛渡過了一個四天的台灣之旅,盼能稍微舒緩這氣氛,估不到因此成為大家的焦點所在,特別是一位學員對我提及:「人生有許多的事情不是自己選擇的!」特別有興趣!並追問我這是誰選擇的?後來在小息中,這位同學竟向我說唔好意思!他因為對我的話題特別有興趣,所以便不斷追問我,然而我沒有介意他的追問,或許以往在課堂上,常會因著一些話題而展開一連串的探索及認識。不過我也向他補充一句,人生中不是自己選擇的包括是父母、兄弟姊妹等等!這時他十分有同感,我見他點頭回應,我便順勢説個比方說,如:你常刻意遺忘的「某某」也不是你選擇的!這更加強了他對我的認同。     

         在整個課堂的進行中,我感到大家有著不同的期望,不同的處事方式及理解。然而大部分的學員都是服事人的,對於要“RUN一個課堂不是難事,但如何更深的探索生命,認識自我,學習成長,必須彼此要有一定的信任、安全感及持開放的態度!能坦誠、開放及信任地展開個別生命探索,是需要勇氣及神的恩典呢。
   
        我是一個很有計劃的人,雖然人生中不是自己選擇的包括:父母、兄弟姊妹等等!但神卻讓我學習「隨遇而安」地過在世的日子!我定意要選擇倚靠神快樂地生活!在這些日子中我感到人的限制,而且必須要相信神的主權,這是建基在祂對人的犧牲的愛之上,祂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這些罪人,祂是絕對值得我們信靠的主。
    
        我相信人生的經歷愈多,愈容易明白人的困苦,原來困苦也有正面的義意,聖經中更說是短暫的「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前五10)。是的,祂的恩典夠我用,因以馬內利的主與我們同在。當生命不在我們計劃當中,最能安慰我們的,就是主的恩典、主的同在及看顧,這讓我想起詩歌「誰曾應許」,詩歌中提及主曾應許一生不撇下我、陪我走過窄路、天天看顧我、晝夜眷佑連頭髮也數過、是我的避難所、盾牌及隨時幫助,靠著主恩典,定睛在主的身上,倚靠主過每天生活!在約翰福音十四章至十六章提及,主已留下平安給我們,在世上我們有苦難,但放心主已勝過世界及死亡,祂是掌管萬有的主,我要單單信靠祂。主啊!願祢來陶造我,使我成完備,毫無缺欠,奉主名求,阿們!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反思作銳意門徒


  透過曾牧師的講解,讓我不斷思考作銳意門徒的意義,這是不容忽視,更要持續遵守。門徒生活需要關注的是神看重什麼,包括:1.神國度的統治;2.神國度的生活及3.神國度的價值。在神國度生活中:「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和對主的愛與順服。我們不能「愛上帝,又愛世界」(約十四21),這關乎自己是否全心全意地擁抱神的國度。使徒約翰果斷地勸告:「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因為凡世界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15-16)我想銳意門徒涉及放下自己的生活,並跟隨耶穌是主,重點在於回到聖經裏。銳意門徒不僅是極端的門徒,更要緊是扎根在神的話上,建立內在生命,似耶穌的聖潔與謙卑的生命是重要的。

  關於聖潔與謙卑,身為門徒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門徒必須繼續在聖潔的生活上長進,不妥協。聖潔不只是外在的,更是一種內在的旅程,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指向謙卑和聖潔。「所以你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以基督的心為心。」(太五48;腓二5-8)注意耶穌的方式是謙卑,而世界的方式是驕傲。作為門徒要在驕傲與謙卑的主題中沉思,並思考自己的內在生命,如何可以顯得合乎中道,在事奉中如何彰顯主耶穌那種僕人領袖的生命樣式與主同行(可十45)。我想這就是對主忠誠的服事。感恩的是主是滿有恩典,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需要悔改,振作起來,重新奉獻自己給神,在祂的恩典、聖潔和謙卑中繼續前行。

  要正確地思考及瞄準,就必須學會問正確的問題,以免浪費時間。問正確的問題有助我們全面地思考。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銳意門徒如此重要?若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深度和增長是可悲的,然而沒有深度增長是危險的。現今教會的危機至少有三個標誌。首先,許多領導者都很忙,疲勞和耗盡,甚至失去了他們的道德指南針,不能與神同行,更甚的是被魔鬼牽著手。第二個關鍵的標誌是面對家庭的困難,如:婚姻的破裂、兒童叛逆,因而離開上帝,甚至去追求偶像。第三個關鍵的標誌是教會分裂、異端入侵,教會在分歧中四分五裂,懷疑比比皆是。若然門徒沒有深度,教會最終會自我毀滅,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上帝的復興、淨化和醒覺。


  教會的復興就是門徒的內在生命成長,建立深度才能確保復興可以持續,若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復興是短視。因此,讓門徒能倍增,代代相傳是重要的,因這不是加法,是乘法呢!門徒生命屬靈的成熟和倍增是教會的使命!我想要培訓出有內在深度生命的門徒,才能辨識出各式各樣的危機,並且靠著主恩去勝過一切,深信主必照管。我想起自己踏上事奉之路,家庭中接二連三發生了許多的事情,使我透不過氣,甚至有時陷入低谷之中。感謝主,我在神話中得著主的安慰和力量,在恩典中看見主的帶領/同行,以致能繼續前行。我又看見教會中的領袖們,每當遇上大大小小的艱難,同樣靠著主恩度過困境;相反的,沒有建立出內在有深度生命的門徒,便容易不堪一擊,只懂埋怨,甚至離開神,實在可惜!

註:參考 Radical Discipleship: Five Defining Questions by Edmund Chan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活出有愛的生命


  聖經中最重要的教導是「愛」,愛神愛人是一生的學習。自蒙召起,我便立志要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這讓我想起背十字架的三個層面:第一、在初信主時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把自己的舊我釘在十字架上;第二、信主一段時間後要追求更像主的品格,甘願學效主而背上十字架,被主陶造如學習忍耐;第三、在俗世的生活中,學習要背上別人的十字架,這包括不是因自己之過失,可能是因著別人的過失而背上的十字架,這是最艱難的功課,然而這也是主成為我們的榜樣,為我們這些罪人而釘上十架,當我想到這裏時,我更俱體地認識到如何愛神愛人。

  閱讀盧雲著的《活出有愛的生命》,作者引導我不斷思索生命,深入反省人生,學習積極思考,回應呼召、跟隨基督,作主門徒。在第一部分:「我是誰?」帶出「你是蒙神所愛」。第二部分:「我可以做什麼?」帶出「成為蒙神所愛的」。最後透過四個重要的經歷:一、蒙揀選──蒙神在永恆中垂注、並視為獨特、親密和珍貴的人(頁16);二、受祝福──來自感激、鼓勵、親情和愛心(頁36);三、經破碎─蒙愛者的痛苦經歷可以是他們所渴望的深入聯繫的管道,重要的是讓祝福在破碎中安撫我們,破碎逐漸成為管道(頁47)及四、要給予──生命的最終意義是為別人而活,最大的滿足在於將自己貢獻給別人(頁51),因而「活出蒙神所愛的生命」。當我們盡量給予時便成為美麗的人(頁52)。

  文中亦給我有很多的亮光、啟發及指引。讓我學習對人的感敏度、靠主有轉化能力、將自己化為愛;學習祝福、給予肯定──肯定一個人是蒙神所愛的,這超越仰慕和指責、美德和敗壞、善行和作惡的分別。祝福觸及另一個人原有的良善,使他或她蒙神所愛的身份發揮作用(頁27);還有被揀選是不夠的,我們還要不間斷地接受祝福,讓我們歷久常新地聽到我們是屬於滿有愛的神,祂不讓我們孤單,反而時刻提醒我們,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步帶領我們(頁29)。年紀愈大就愈明白我們為別人做的事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是的,我們蒙揀選、受祝福、也經破碎,為了可以給予(頁50)。活出屬靈的生命就是活出一個合一而實在的生命。黑暗的勢力是帶來分裂、阻隔的、相對抗的力量;光明的能力帶來合一。屬靈的生命能把所有事情徹底改變(頁70~71)。主阿!願祢的靈常在我們心中,幫助我們能更像祢,能敏感人的需要,成為別人的祝福,活出美麗有愛的生命。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與祢同行-默想十架苦路》

盧雲著張小鳴譯香港:基道,1992

  
  閱讀《與祢同行-默想十架苦路》,作者透過默想主耶穌的受苦和復活,感受到主的愛並進入神的臨在,以及與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兄弟姊妹同在,祂擁抱著我們每一個,渴想我們能像祂與天父合而為一(約十七21)。作者深深領會主耶穌不單和世界古今每一個受苦的人受苦,且邀請我們和祂的生命一同結連。此書的寫作背景,是因著他遇上車禍,在醫院中住了三個半星期,留院期間他根據戴薇修女繪畫的拜苦路畫像,以圖像默想的方式進行靈修,由於作者熟識聖經,在靈修中結合了福音書中耶穌的受難和復活的情景,每當他默想這些畫作時,畫中人類苦痛之情,與耶穌受難的情節相聯結,甚至與盧雲生命中的經驗產生對話、聯合。在默想中盧雲從他們的苦楚,進入自己個人生命中的苦楚、憂傷之中,當他思想主耶穌在世所行過的十架苦路,使他不斷地深入反思,而產生新的體會、領悟,從而生命得著更新與盼望。

全書自引言到結束禱文共十七章,每一章一幅拜苦路的畫作起點想每幅畫作、背景、人物的神情、意境,進而連結到耶穌及他受難、復活的情節,而得著深入的反思,使作者有新的領會包括:首章的我與耶穌同行及以十五章來想十架苦路最後以禱文結束。現嘗試分享其中兩章的體會如下

首章我與耶穌同行——盧雲把圖畫中一隻穿著破爛涼鞋,沾滿塵沙的腳。與耶穌的腳聯結。默想耶穌也是如此陪伴著需要的人行走。塵沙,令他想到謙卑(Humility)出自一個拉丁字 humus,其意思為地土。這使他從舉目望天,轉而注視大地,及在土地上長途跋涉疲憊的男女,並與之同行。同行中,沾滿塵沙的腳,耶穌跪下,雙手托住這腳,將它洗淨。作者聯想到耶穌為門徒洗腳,盧雲也這樣為弟兄姐妹洗腳。這使作者發現,正是他們的同行,自己才能完成路程。我想在生命中與受苦者陪伴同行,是極為重要的。

  第五站:西門替耶穌背十字架——透過默兩個男人共同背負一籮石頭,一起建立家園,雖然貧窮能彼此相愛一起分擔。共負重軛令盧雲想到替耶穌一起背負十字架的西門。因為耶穌開始支持不住了所以要一個陌生人幫助祂完成使命。在這章中作者發現尋求外援時,產生一個新的群體,而這群體甚至展現強列的信念及充滿盼望。在接受幫助、引導、憐愛的同時,也讓他人發現自己的恩賜,一個新生命就此誕生。

  盼我們也可以像作者一般,將靈修生活連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透過生命的省察,能得到新發現和啟發,從中得著新的體悟,行主所教導的,相信這就是作主門徒的真義,讓我們能透過此書每天學習跟隨主,與主同行

反省/討論問題:
1. 請俱體分享你閱讀此書中,給你最深刻或得著的體會。
2. 請俱體分享你在生活中看見受苦者,如何陪伴他們,與他們同行呢?若沒有的話,有甚麼難阻呢?
3. 試分享盧雲以圖像默想,並結合了聖經來靈修,對你來說有甚麼幫助或困難呢?
4. 看完這書後,你對受苦有甚麼新的體會呢?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XX小屋」的啟示


看了電影「XX小屋」,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片段,神真的奇妙!當人感到憤怒、悲傷、內疚等情緒,會遮掩了看事情的真相,但當選擇「放手」和「原諒」,包括原諒自己,才能得著真「自由」與「釋放」。我曾聽過這樣的一番話:「憤怒是將別人的過錯懲罰在自己身上!」我相信選擇「寬恕」能避免因憤怒而引起不良的情緒,甚至被操控!「寬恕」是止息報復、苦澀所帶來的惡果,更是放過自己,修補家庭裂痕的開始。

 故事中天父對男主角説:「你還未相信我對你有多好!」回想男主角因搶救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後,沒想到自己竟顧此失彼──自己的幼女同時被擄走,甚至被殺,連屍首也找不著!從始他更生活在自責與憤恨中,我感到有點無奈,人真的有限!但神卻用心良苦,他在小屋中遇見神,得著神為他療傷,一步一步解開了多年來心靈深處的創傷。

 在人生的際遇中,究竟我們是「被害者」還是「施害者」。男主角與智者的一段話,智者讓男主角從自己的孩子中作選擇,該選上那一個上天堂和那一個下地獄?這兩難之間,真的難作判斷!最後他說:「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我喜歡每一個,寧可自己代替他們去死!」這就是真「愛」。這種愛也是神對我們世人那種不離不棄的愛。今天你能相信這位創天造地的神,對我們有多好嗎?

    無論你在任何的景況中,祂願意和你一同面對,指引你的前路。你願意接受祂對你的愛、對你的關心嗎?讓祂帶領你生命,作你的保護者、引導者、拯救者,接受祂所賜下的福氣和祂所賜下的平安嗎?主耶穌祂是我們最偉大的醫生,祂願意幫助我們,因祂愛我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伯廿二21)「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