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成長之旅

閱讀《生命軌迹》仿如進入自我發現的生命成長之旅,筆者感到十分有意思。本書作者將自己多年以來的經驗綜合為十三個助人與自助的成長契機,成為本書的成長的籃圖,並以三條成長的軌道,分別為第一、時間墜道中的我;第二、關係綱中的自我;及第三、知情意成熟的自我;作為成長歷程的骨幹,讓讀者能自我反省人生的不同階段,不斷地自我檢視、整合及轉化成長。最後更具體地透個一位姊妹的真實經歷去分析、解說十三個成長的契機作為借鏡,供讀者學習。  
本書很有鼓勵性,在成長的隨想中,由大自然而領悟到有關成長的啟示,作者引用的比喻生動吸引(頁12~13)、全書圖文並荗,重點明確,使讀者容易掌握。在每一單元中包括了:主題的成長故事、個人習作、實踐應用、助人的提示及進深研究的相關書目等。當中的提問極具挑戰性,讓讀者能深入反省,積極思考,不斷自我探索,從中對己、對人有嶄新的發現,增加了自我覺知的能力。筆者感到這是一本很好的助人及自助的成長的課本。由於作者主要是幫助青少年及男性成長為主,故多以青少年及男性角度去探索。
在筆者閱讀的過程中,勾起了我許多的成長片段,如:清理未了結的帳(頁55),使我反省到自己在這幾年的事奉生命中,因著公平與公義的問題而隱藏著憤怒的情緒。加上我常獨個兒事奉,常有意無意中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反應,以避免影響事奉──對人的幫助,甚至以為這是為主受苦的歷程,將之合理化,而忽略了自己。筆者透過作者提供的五個步驟去清理自己未了結的帳,學習脫掉舊我換上新我,使自己得到醫治、釋放我內在的傷痕,為此而感恩。當我看到人生階段的掌握中有關家庭的學習時(頁65),我反省到長期照顧母親的心理壓力、使自己也透不過氣,生活圈子也因此而狹窄了,加上作為牧者的我,容易關注別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而潛藏了自我。雖然母親巳安息主懷巳有一年多,但有時仍然會在夢中跟她見面,當尋索自己的內心感受時,發現母親的突然離世,自己沒有好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心中仍然有很多的捨不得,我需要時間處理自己的哀傷,學習歸回安息,在這件事中我仍需要學習放手。
文中亦給我有很多的亮光、啟發及指引。如:恐懼這種情緒只是我們參考的資訊,不是前進的障礙(頁103)。閱讀是開啟世界的鑰匙、是一種自我提升的工具、是個人的啟蒙老師、吸取養份、豐富生命(頁118~119)。成長的契機能將閱讀與生活體驗結會起來,互相參照(頁126);透過「心情之旅」週記(頁136)去探索和發掘自己的生命及成長片段;而成長的動力(頁141)源於自己的內心、從內而外,不受外在條件控制,這樣能跨越成長的阻力,邁向成熟。另外提醒我作為助人成長的角色(頁142)中三個要素:進入成長者的內心世界、支持成長者不斷探索前路及與成長者同行,尊重成長者找出自己的真我。最後是一個人自我成熟的其中一個指標,是能看出事情的「黑白兩面」(頁150)、合乎中道。在長期照顧母親的期間,我感到自己最缺乏的是在群體中成長:因一個良好的群體生活,不單使我感到一種與他人的連繫,更供給我一個成長的園地(頁151),但可惜這幾年自己卻缺乏了,今天的我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模式。回顧自己不同角色的出現,和自己如何掌握這些角色,似乎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就要扮演和學習不同的身份角色,如:牧者、女兒、姊姊、妹妹、姑媽、姑姐、學生等(頁163)。而多個的「我」這觀念中,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觀念:「可能的我」(頁174),就是「我將會如何」的提問和探索,這給我一種面向將來的動力──我想自己變成怎樣呢?。這提問匯聚了人的希望、目標、動機、恐懼和焦慮。當人能除去成長的障礙、雜草;將成長的潛質釋放出來,使能成為多姿多彩、有個人獨特氣質的人(頁178)。
「在理智的我與感性的我」(頁184)一文中,使我有很多的同感。特別提及兩極的我中,理智的我要排斥感性的我,覺得理智、冷靜是成熟、獨立、堅強的表現;相對於那敏感、多情的,更容易掌握,甚至更多的安全感;因為凡事按理而行,分析優劣,黑白分明,給生活一個有理可循的軌迹,總比那變化多端、暗晦不明的感性世界來得穩定。原來這選擇背後的真相是缺乏勇氣去面對人性多面化的挑戰,及害怕受傷害。真的,這是我內心的真相,故我強迫自己要作個理智的人,忽略或收起自己感性的一面,我驚訝地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進入病態之中。我需要悔改,求主賜我勇氣、膽量及智慧,學習整合「兩極的我」,盡管內心有很多兩極的張力,仍願意面對自己可能互相予盾的一面,建立健康成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