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自省與成長
 

成長是長達一生擴展自我覺知[1]的能力並接受新挑戰的歷程。它代表的並非忽視他人,而是對自己潛能作更完全的發揮,包括我們關懷他人的能力。藉自我實現追求的四種特性如下,不斷自我反省,如羅十二2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一.        自知:對己、對人及對現實都具有較多的覺知,並且能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和特質:

1.        對現實的有效覺知:能見現實真貎,具有察覺假相的能力,避免以預先設定的框框來看待事物。

2.        倫理的覺知: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具有一種内在的導向感,避免被別人施壓或依照別人的標準來過活。

3.        新鮮的覺知:如同孩童一般,具有一種以新鮮眼光來認知生活的能力。

4.        高峰時刻:擁有和宇宙合而為一的經驗,經歷過産生大喜悅的時刻,擁有因曾經歷這種時刻而改變的能力。

二.        自由:自己作選擇,而且可以自由地嘗試達成自己的潛能。這包括了:

1.        超然:對隠私的需求不可或缺,需要獨處來思索事情。

2.        創造力:創造力是自我實現者普遍的特點之一,這可能表現在生活中任何領域,以探索、創作性顯示出來。

3.        自發性:不自炫、表現自然、很少故作姿態、舉止自在優雅。

三.        誠實和關懷:對自己及別人顯示一種深沈的關懷與誠實,這反映在:

1.        社會利益感:關懷別人福祉,與所有人有一種共同感,有心改善世界。

2.        人際關係:擁有對別人産生真愛、交融的能力、能愛自己、尊重自己、能在一種成熟的愛中,以別人為重,希望在與人的相處的過程中成長。

3.        幽默感:能自嘲,對人類的限制能一笑置之,在幽默中不帶敵意。

四.        信賴與自主:對己對人有信心,能獨立及視己為有價值的人,過有意義的生活:

1.        目標與意義的尋求:有一種使命感,因此能發揮潛能,從意義中追尋自我認定。

2.        自主與獨立:具有獨立的能力,拒絶盲從,做決定時不墨守成規。

3.        接受自己,接受別人:避免與現實爭戰,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能與外界安然相處。

  透過上述四種特性來過自我實現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更像基督,邁向理想狀態,這不是在某種年紀畫下句點,而是一種不間斷的學習過程,求主賜我們能緊記這些特性,學習不斷在主內更新成長,成全完備。
 
  甚願在日常生活中藉以下十二個成長方向,過一個快樂而積極的人生:

成長方向[1]

1.      自我認識:認識自己的強處和限制,正確界定自我身份。

2.      發揮潛能:發展個人強處,突破弱點。

3.      建立信任:減少人對自己及他人的揣測或懷疑。

4.      促進溝通:聆聽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適當地表達自己。

5.      團隊建立:分工合作、分擔責任。

6.      面對挑戰:增強警覺性,提升對處境的危機意識。

7.      問題解決:增進面對逆境的能力和技巧、持守堅忍的態度。

8.      成功經驗:肯定過往的努力、累積成功經驗。

9.      承擔責任:接受新的事物和情境的轉變,清楚自己每一個決定。

10.  培育領袖:發掘和塑造領袖素質與潛能、關注社羣。

11.  歡樂有趣:釋放壓力、投入活動和願意分享、能忙裏偷閒。

12.  舒緩情緒:辨識情緒、管理情緒。

  上述十二點自我成長的目標方向,可透過每一季定期作檢討及俢訂,每年作一次綜合評估,看看自己有否進展及成長,善的要持守,未能達標的要更加努力改進,若能找到靈友一同作深入的評估,彼此禱告守望,相信會更有果效。

成長計劃

  持續自我探索,培養自我覺知,忙裏偷閒,善待自己,凡事能合乎中道,定期閱讀及省思是必要的,如每季閱讀一本有關成長的書本,增加知識,不斷自我評估、反省、調較,靠主更新成長。操練寫每週反省日誌,記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自己的行為型態訊息,讓自己能不斷自我省察及更新改變。另外建立良好的支持團體幫助,讓自己在每個奮鬥挣扎的過程中並不孤單地面對,並且能提醒自己的盲點,學習彼此支持、禱告守望、不斷在主內成長。

勇於做夢

  成長最大障礙就是不讓自己去想像所有的可能,不讓自己去構築願景或追求夢想而限制了自己的視野,我想只有敢於做夢,踏出第一步,才能有夢成真的一天。緊記終生學習,終生美麗,終生成長,總括來說有四個度:

1.     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2.     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

3.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4.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如保羅在腓三12~14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




[1] 麥淑華、鄧淑英:《成長體驗Debriefing》。(香港:突破,2006),頁87





[1] Gerald Corey Marianne Scheider Corey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台北:雙葉,2006),頁15~1634

禱告

   加爾文說:「禱告的目的,不是要把神所不知道的事情告訴祂,也不是要催促祂履行祂的責任,更不是央求祂,彷彿祂不大願意幫助人。相反,人禱告,為要喚起自己尋求神的心,使人默想神的應許來增強信心,又讓人在神懷抱內傾心吐意而滌盡煩憂。禱告是宣告我們為自己或者別人所求的一切美物,全在於神,祂是我們唯一的盼望和倚靠。」

 

  在今年四月中,靈霈團一位團友提及每個月會為一位同工代禱,五月份是為我禱告守望。記得當時我寫下了五項代禱事項,其中一項是請他們記念我父親的身體問題,因他剛剛在四月中,在街中跌倒,因頭破血流被送到急症室。當他見到醫生還說不知為何自己會這樣跌倒,身為兒女見到此情此景,真的感到憂慮。然而我想起父親在2013年時,牧師曾邀請他決志信主,待他身體好些就會替他洗禮,當時他說好的。因此我請大家為他信主的決心禱告,求主憐憫赦免。盼望主憐憫老父,使他身心靈同樣得著拯救。

  

  這兩年父親的情況一直令我們一家感到憂心。我們常要陪伴他進出醫院,我只有在不同的禱告群體/網絡中分享父親的需要。感恩神在七月中為父親預備了我家附近的一間老人中心,這中心是教會所開辦的。感謝主,興奮的事情接踵而至,八月七日約下午二時半,周牧師、余姑娘連同我邀請的一位執事到我家探我父親。我甚願我父親被神的愛所感動,如早前他曾表達過相信主耶穌。求天父賜他悟性明白真理、賜他信心接受救恩。我求主使用整個交談,帶領我們彼此的配搭。若父親表達相信主耶穌的話,便隨即替他洗禮。我邀請了姪兒協助拍下這重要的片段呢!

  

  感謝主的憐憫和恩典!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我看見主的恩典臨到我家之中,父親當日十分開心,也份外精靈,他能親口表示接受主耶穌的愛,認定主耶穌基督是他唯一救主,並且受洗歸入基督!這全是出於主的恩典(弗二8~9,是主給我家的無價禮物。甚願父親常謹記這恩典,在天父的保守下經歷平安與成長。又願大家也常體驗主豐富恩典,彼此更多激勵!

  

來自星星的指引 

  在馬太福音2:1~12中,記載了有幾個博士/星象家,透過(V.27910)的指引到耶路撒冷,又從耶路撒冷前往伯利仔細訪生下來將要作猶太人之王/統治者的嬰孩耶穌,當停下來後,他們就看見了主耶穌和馬利亞,就滿心歡喜。這位尊貴的主降生成人,將要肩負起牧養以色列民的重要責任(V.6),祂的降生,更令這看來並不起眼的伯利恆城,竟成為光芒四射的地方。  

  然而那邊廂的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知道了這事將要發生,竟心裡不安(V.3)!並且細問那是甚麼時候出現(V.7),目的是設法想知道主耶穌基督會在那裏出生呢 (V.4) ?當知道了又差他們往伯利恆去仔細尋訪(V.8),並且能回來稟報。在(V910)的指引下,幾個博士/星象家果然找著了主耶穌基督,就俯伏拜主基督,並且獻上黃金、乳香、沒藥作為禮物。禮物的象徵意義:黃金獻給君王(72:10~1115),乳香獻給祭司(60:6),沒藥獻給彌賽亞 (3:6)。這預兆祂就是君王、完全的大祭司是人類的救主。任務完了,他們得著上帝在夢中的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便從別的路返回家鄉。 

  今天我再次重溫這段經文,在星的指引下,讓世人知道這位紆尊降貴、道成肉身的神人,如何將神救世的計劃展開,供世人知道神的愛。而主耶穌的名字對我們的意義是:「……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太1:21下)這又令我心中奏起了這首詩歌:「聖誕有一個神」

聖誕有一個神,寧願化作嬰孩 靜靜降生小鎮名叫伯利恆
聽說這一個神,榮耀卻也卑微 背負世間一切憂困祂愛您

看這聖嬰降臨,成肉身的真神 父上帝所施恩憐憫賜世人
救世基督駕臨,寧住謙卑心懷 抹掉世間一切淚痕祂愛您

聖誕快樂,祝您快樂 耶穌的愛,無比貴重
懇請接受,愛的禮物 基督拯救,恩典深厚

  從詩歌描述中看到主耶穌的愛,由祂道成肉身開始,甘心為世人背負世間一切憂困、藉著祂,抹掉世間一切淚痕,祂的愛,無比貴重、恩典深厚。這就是聖誕快樂的真正意義,盼望我們能在這普世歡騰的日子中,繼續將主對世人的愛傳頌給我們的親友知道,讓他們也能得著這份無比珍貴的禮物。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成長之旅

閱讀《生命軌迹》仿如進入自我發現的生命成長之旅,筆者感到十分有意思。本書作者將自己多年以來的經驗綜合為十三個助人與自助的成長契機,成為本書的成長的籃圖,並以三條成長的軌道,分別為第一、時間墜道中的我;第二、關係綱中的自我;及第三、知情意成熟的自我;作為成長歷程的骨幹,讓讀者能自我反省人生的不同階段,不斷地自我檢視、整合及轉化成長。最後更具體地透個一位姊妹的真實經歷去分析、解說十三個成長的契機作為借鏡,供讀者學習。  
本書很有鼓勵性,在成長的隨想中,由大自然而領悟到有關成長的啟示,作者引用的比喻生動吸引(頁12~13)、全書圖文並荗,重點明確,使讀者容易掌握。在每一單元中包括了:主題的成長故事、個人習作、實踐應用、助人的提示及進深研究的相關書目等。當中的提問極具挑戰性,讓讀者能深入反省,積極思考,不斷自我探索,從中對己、對人有嶄新的發現,增加了自我覺知的能力。筆者感到這是一本很好的助人及自助的成長的課本。由於作者主要是幫助青少年及男性成長為主,故多以青少年及男性角度去探索。
在筆者閱讀的過程中,勾起了我許多的成長片段,如:清理未了結的帳(頁55),使我反省到自己在這幾年的事奉生命中,因著公平與公義的問題而隱藏著憤怒的情緒。加上我常獨個兒事奉,常有意無意中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反應,以避免影響事奉──對人的幫助,甚至以為這是為主受苦的歷程,將之合理化,而忽略了自己。筆者透過作者提供的五個步驟去清理自己未了結的帳,學習脫掉舊我換上新我,使自己得到醫治、釋放我內在的傷痕,為此而感恩。當我看到人生階段的掌握中有關家庭的學習時(頁65),我反省到長期照顧母親的心理壓力、使自己也透不過氣,生活圈子也因此而狹窄了,加上作為牧者的我,容易關注別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而潛藏了自我。雖然母親巳安息主懷巳有一年多,但有時仍然會在夢中跟她見面,當尋索自己的內心感受時,發現母親的突然離世,自己沒有好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心中仍然有很多的捨不得,我需要時間處理自己的哀傷,學習歸回安息,在這件事中我仍需要學習放手。
文中亦給我有很多的亮光、啟發及指引。如:恐懼這種情緒只是我們參考的資訊,不是前進的障礙(頁103)。閱讀是開啟世界的鑰匙、是一種自我提升的工具、是個人的啟蒙老師、吸取養份、豐富生命(頁118~119)。成長的契機能將閱讀與生活體驗結會起來,互相參照(頁126);透過「心情之旅」週記(頁136)去探索和發掘自己的生命及成長片段;而成長的動力(頁141)源於自己的內心、從內而外,不受外在條件控制,這樣能跨越成長的阻力,邁向成熟。另外提醒我作為助人成長的角色(頁142)中三個要素:進入成長者的內心世界、支持成長者不斷探索前路及與成長者同行,尊重成長者找出自己的真我。最後是一個人自我成熟的其中一個指標,是能看出事情的「黑白兩面」(頁150)、合乎中道。在長期照顧母親的期間,我感到自己最缺乏的是在群體中成長:因一個良好的群體生活,不單使我感到一種與他人的連繫,更供給我一個成長的園地(頁151),但可惜這幾年自己卻缺乏了,今天的我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模式。回顧自己不同角色的出現,和自己如何掌握這些角色,似乎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就要扮演和學習不同的身份角色,如:牧者、女兒、姊姊、妹妹、姑媽、姑姐、學生等(頁163)。而多個的「我」這觀念中,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觀念:「可能的我」(頁174),就是「我將會如何」的提問和探索,這給我一種面向將來的動力──我想自己變成怎樣呢?。這提問匯聚了人的希望、目標、動機、恐懼和焦慮。當人能除去成長的障礙、雜草;將成長的潛質釋放出來,使能成為多姿多彩、有個人獨特氣質的人(頁178)。
「在理智的我與感性的我」(頁184)一文中,使我有很多的同感。特別提及兩極的我中,理智的我要排斥感性的我,覺得理智、冷靜是成熟、獨立、堅強的表現;相對於那敏感、多情的,更容易掌握,甚至更多的安全感;因為凡事按理而行,分析優劣,黑白分明,給生活一個有理可循的軌迹,總比那變化多端、暗晦不明的感性世界來得穩定。原來這選擇背後的真相是缺乏勇氣去面對人性多面化的挑戰,及害怕受傷害。真的,這是我內心的真相,故我強迫自己要作個理智的人,忽略或收起自己感性的一面,我驚訝地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進入病態之中。我需要悔改,求主賜我勇氣、膽量及智慧,學習整合「兩極的我」,盡管內心有很多兩極的張力,仍願意面對自己可能互相予盾的一面,建立健康成長的我。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神的照管

神的照管及旨意

  上帝從創造以來,一直都照管人世間的事情;並按其永恆旨意照管世界。上帝的創造、救贖、宇宙秩序的更新正代表聖父、聖子及聖靈的工作重點。當我們思考上帝的照管(或譯神祐,Providence)時,就牽涉到上帝持續創造(Continuing Creation)的觀念,祂不斷照管整個宇宙,包括個人性、社會性、普世性及宇宙性幾方面。[1] 上帝不斷保存及維持受造物被造時的特質;在受造物的每一舉動中,上帝都協助它們,導引它們發揮本身的特質及引導它們達成祂的旨意。[2] 繼續維持世界的運作,彰顯祂的榮耀是上帝創造事工其中的一個計劃和目的。照管不是宿命論(fatalism),宿命論是一個既定的機械式計劃,把上帝排擠在宇宙之外。照管卻打破宿命論的封閉世界,讓上帝自己可以参與這世界,救贖這世界。這顯出了上帝對世界全面的關顧。[3] 詩篇寫道:「祂的權柄統管萬有」(詩103:19),又「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慿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祂的手,或問祂,說祢做什麼呢?」(但四35)保羅也肯定地說:「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由於保羅知道神統管萬有,且叫每件事情成就祂的旨意,所以他可宣告:「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音被召的人。(羅八28)[4]

神預知但不干預

    對於上帝的照管,希臘教父認為上帝「預知」卻不「干預」(temporal approach);拉丁教父波伊丢斯(Boethius)認為上帝在永恆中有相互知識(co-knowledge),由開始至未來,雖然上帝沒有預定,但會按其永恆旨意規劃(eternal approach)世界。[5] 而伯克富(Berkhof)則認為上帝的照管(providence)是指創造萬有的上帝繼續運用祂的大能,保存受造的萬物,並在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事上指使、運行,使之達到所指定的結局。[6] 聖經見證著全宇宙都在上帝照管之內,上帝在萬有之中運行工作(詩一一五3;太十30;弗一11),被祂用作以達成祂自己所定的目的(創五十20;徒二23;腓一17~18。)加爾文認為神依照祂的照管,治理天地,支配著萬有,以致沒有任何事在祂的籌算之外發生。[7] 祂不單是創造者,也是維持者(upholder);從時間的起始到終結,祂更是萬事萬物的鋪排者(disposer)[8] 他認為神的照管可從三方面顯明;[9] (1)神維繋整個受造本體;(2)神每天將生命和能力賜給萬物,好叫萬物能討神喜悅;(3)引導萬物直到所命定的終局。縱然神維繫和引導整個世界及每一個人,但祂的照管特別集中在祂要彰顯自己神聖旨意的教會中。神聖的主權並沒有廢棄人的責任。神給人有理智,有意志,人就要為他的決定負責任。然而人的責任卻不能廢去神的主權,因神勝過人的一切行動和決定,以完成祂的目標。[10] 上帝的照管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祂直接作成的事,不藉任何人為的方法,如祂使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這被稱為「上帝的主使」(primary causality of God);第二類被稱為「上帝的副使」(secondary causality of God),意思是上帝透過受造的因素而作成的事,包括祂如何使邦國民族盛衰興亡,如何支配祂子民的日常生活。[11] 加爾文贊同並引述奧古斯丁的話:「人應當想望的跟神應當想望的極為不同﹍﹍因為神能夠透過惡人的惡意成就祂公義的旨意。[12] 

神同在戰勝惡與苦難
  
 在解釋上帝照管時,最大的挑戰是惡和苦難的問題。前者屬於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後者則屬於形而下的經驗層面問題。[13] 奥古斯丁認為,神造的世界是美好的,意即未受邪惡污染。邪惡是人類誤用自由的直接後果。神造人,並賦予人選擇善惡的自由。可惜人選擇了惡;結果,世界便受到邪惡的污染。[14] 巴特形容邪惡為das Nichtige,一種「虛無」的神秘能力,「虛無」乃是與神的旨意相對之物,能成為神在世上計劃的威脅,而恩典最後的勝利保證我們不必懼怕「虛無」。[15] 歷代神學家設法解釋在上帝的照管下,惡的存在究竟有甚麼意義?在排除惡是源於上帝的大前提下,惡就成為上帝創造以外的東西,它可以源於人心的惡念,惡是沒有具體的實質的。上帝的照管承接從無成有的創造,維持世界秩序(conservation),並與人合作(concurrence)。這種神人的合作並非指在救恩的事情上,人可以依靠自己來獲得救恩,而是指上帝默默掌管人的心思意念,人的自由意志成為上帝照管的途徑。[16] 況且惡和苦難只不過是暫時的,有一天「再沒有咒詛……不再有黑夜」(啓廿二3、5)。「上帝……要與人同在,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祂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們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啔廿一3~4)。再者從耶穌基督的復活中,我們看到上帝巳戰勝一切罪惡與黑暗的勢力。[17]

總結對神照管的禱告

  歷史中的主宰啊!感謝祢的創造及日常生活中的照管,使祢的創造得以延續及保存。當我想到祢對人類的終極計劃時,不禁驚嘆祢的作為,祢的計劃是永遠的計劃,是根據祢的旨意而行(但二21、31~45),祢預知一切將要發生的事情(弗一11),這顯示祢那至高無上的權威,對世界和宇宙擁有絕對的管治,同時也顯出祢的榮耀和智慧(羅馬書九至十一章,詩一零四24;箴三19)。

  管理萬物的主啊!雖然祢決定了一切,但人仍然要為罪負責任,因祢從沒有引領人去犯罪(雅一13),但有時祢會容許人去行惡(羅一24至28),奇妙地祢又利用人的惡行去成就祢的旨意(徒四27~28),我深信一切的事情都是在祢至高旨意的範圍內發生。我願意將整個生命交託給祢,雖然世界有大小不尋常的事件發生,因著祢的同在而安心(約十四227、詩五)。因罪不能挫敗祢的計劃,這顯示出祢的照管及旨意(羅八28)。感謝祢的厚愛,因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詩十六2)。


參考書目
1. Wilhelm Niesel, The Theology of Calvin Reprint Grand Rapids: Baker, 1989。
2. 布鲁斯.米爾恩著:《認識基督教教義》,萘張敬玲譯。台北:校園,1992。
3. 韋恩.格魯登著、麥啓新編:《聖經教義與實踐巻一:上帝與聖經》,林莉如、麥陳惠惠譯。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1。
4. 殷保羅:《慕迪神學手冊》,姚錦燊譯。香港:證主,1991。
5.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校園,1998。
6.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香港:天道,2000。
7.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聖經通識手冊》。香港:基道,2005。
[1]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聖經通識手冊》。(香港:基道,2005),頁436。
[2] 韋恩.格魯登著、麥啓新編:《聖經教義與實踐巻一:上帝與聖經》,林莉如、麥陳惠惠譯。(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1),頁236。 
[3]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香港:天道,2000),頁58。
[4] 韋恩.格魯登著、麥啓新編:op.cit.,頁253。
[5]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op.cit.,頁436。
[6] 布鲁斯.米爾恩著:《認識基督教教義》,萘張敬玲譯。(台北:校園,1992),頁122。  
[7] 布鲁斯.米爾恩著:op.cit.,頁123。
[8] 殷保羅:《慕迪神學手冊》,姚錦燊譯。(香港:證主,1991),頁463。轉引自 Ben A. Warburton,   Calvinism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5), 頁64。
[9] 殷保羅:op.cit.,頁463。轉引自Wilhelm Niesel, The Theology of Calvin ( Reprint Grand Rapids: Baker, 1989),頁70。
[10] 殷保羅:op.cit.,頁464。轉引自Wilhelm Niesel, The Theology of Calvin ( Reprint Grand Rapids: Baker, 1989),頁73~76。 
[11] 布鲁斯.米爾恩著:op.cit.,頁123~124。
[12] 韋恩.格魯登著、麥啓新編:op.cit.,頁251。轉引自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ed. John T. McNeil, trans. F. L. Battles, 2 vol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0), 1:234 (1.18.3).
[13]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op.cit.,頁437。
[14]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校園,1998),頁275。
[15] 麥葛福:op.cit.,頁276~277。
[16] 羅慶才、黃錫木主編:op.cit.,頁437。
[17] 布鲁斯.米爾恩著:op.cit.,頁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