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自省與成長
 

成長是長達一生擴展自我覺知[1]的能力並接受新挑戰的歷程。它代表的並非忽視他人,而是對自己潛能作更完全的發揮,包括我們關懷他人的能力。藉自我實現追求的四種特性如下,不斷自我反省,如羅十二2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一.        自知:對己、對人及對現實都具有較多的覺知,並且能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和特質:

1.        對現實的有效覺知:能見現實真貎,具有察覺假相的能力,避免以預先設定的框框來看待事物。

2.        倫理的覺知: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具有一種内在的導向感,避免被別人施壓或依照別人的標準來過活。

3.        新鮮的覺知:如同孩童一般,具有一種以新鮮眼光來認知生活的能力。

4.        高峰時刻:擁有和宇宙合而為一的經驗,經歷過産生大喜悅的時刻,擁有因曾經歷這種時刻而改變的能力。

二.        自由:自己作選擇,而且可以自由地嘗試達成自己的潛能。這包括了:

1.        超然:對隠私的需求不可或缺,需要獨處來思索事情。

2.        創造力:創造力是自我實現者普遍的特點之一,這可能表現在生活中任何領域,以探索、創作性顯示出來。

3.        自發性:不自炫、表現自然、很少故作姿態、舉止自在優雅。

三.        誠實和關懷:對自己及別人顯示一種深沈的關懷與誠實,這反映在:

1.        社會利益感:關懷別人福祉,與所有人有一種共同感,有心改善世界。

2.        人際關係:擁有對別人産生真愛、交融的能力、能愛自己、尊重自己、能在一種成熟的愛中,以別人為重,希望在與人的相處的過程中成長。

3.        幽默感:能自嘲,對人類的限制能一笑置之,在幽默中不帶敵意。

四.        信賴與自主:對己對人有信心,能獨立及視己為有價值的人,過有意義的生活:

1.        目標與意義的尋求:有一種使命感,因此能發揮潛能,從意義中追尋自我認定。

2.        自主與獨立:具有獨立的能力,拒絶盲從,做決定時不墨守成規。

3.        接受自己,接受別人:避免與現實爭戰,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能與外界安然相處。

  透過上述四種特性來過自我實現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更像基督,邁向理想狀態,這不是在某種年紀畫下句點,而是一種不間斷的學習過程,求主賜我們能緊記這些特性,學習不斷在主內更新成長,成全完備。
 
  甚願在日常生活中藉以下十二個成長方向,過一個快樂而積極的人生:

成長方向[1]

1.      自我認識:認識自己的強處和限制,正確界定自我身份。

2.      發揮潛能:發展個人強處,突破弱點。

3.      建立信任:減少人對自己及他人的揣測或懷疑。

4.      促進溝通:聆聽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適當地表達自己。

5.      團隊建立:分工合作、分擔責任。

6.      面對挑戰:增強警覺性,提升對處境的危機意識。

7.      問題解決:增進面對逆境的能力和技巧、持守堅忍的態度。

8.      成功經驗:肯定過往的努力、累積成功經驗。

9.      承擔責任:接受新的事物和情境的轉變,清楚自己每一個決定。

10.  培育領袖:發掘和塑造領袖素質與潛能、關注社羣。

11.  歡樂有趣:釋放壓力、投入活動和願意分享、能忙裏偷閒。

12.  舒緩情緒:辨識情緒、管理情緒。

  上述十二點自我成長的目標方向,可透過每一季定期作檢討及俢訂,每年作一次綜合評估,看看自己有否進展及成長,善的要持守,未能達標的要更加努力改進,若能找到靈友一同作深入的評估,彼此禱告守望,相信會更有果效。

成長計劃

  持續自我探索,培養自我覺知,忙裏偷閒,善待自己,凡事能合乎中道,定期閱讀及省思是必要的,如每季閱讀一本有關成長的書本,增加知識,不斷自我評估、反省、調較,靠主更新成長。操練寫每週反省日誌,記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自己的行為型態訊息,讓自己能不斷自我省察及更新改變。另外建立良好的支持團體幫助,讓自己在每個奮鬥挣扎的過程中並不孤單地面對,並且能提醒自己的盲點,學習彼此支持、禱告守望、不斷在主內成長。

勇於做夢

  成長最大障礙就是不讓自己去想像所有的可能,不讓自己去構築願景或追求夢想而限制了自己的視野,我想只有敢於做夢,踏出第一步,才能有夢成真的一天。緊記終生學習,終生美麗,終生成長,總括來說有四個度:

1.     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2.     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

3.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4.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如保羅在腓三12~14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




[1] 麥淑華、鄧淑英:《成長體驗Debriefing》。(香港:突破,2006),頁87





[1] Gerald Corey Marianne Scheider Corey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台北:雙葉,2006),頁15~1634

沒有留言: